【造院讲座】广西艺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卓越人才培养项目系列活动之“艺术面对面——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余志强教授对话”顺利开展
2021年6月5下午,广西艺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卓越人才培养项目系列活动之“艺术面对面——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余志强教授对话”活动在我院会议室顺利开展。此次讲座邀请了四川美术学院原雕塑系主任、硕士生导师余志强教授到我院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我院罗薇丽副院长、雕塑系韦扬锋主任、公共艺术系李华清副教授以及我院50名学生到场参与了此次讲座,讲座气氛轻松融洽。
罗薇丽副院长首先对余志强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向同学们介绍了余志强教授在艺术上的累累硕果,他的代表作《醉》、《李冰父子》、《线的延伸》、《泉的幻想》、《海港工人》等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广受好评。其作品《醉》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入选《中国美术五十年》大型画册。
罗副院长建议同学们珍惜这次与余教授交流的宝贵机会,倡议同学们在艺术研习之路上见贤思齐、勤加思考、积极探索。对于学生们的提问,余志强教授一一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解答,并在交流讨论的同时给予同学们更多的引导和启迪。以下是本场讲座交流问答环节部分精彩内容呈现:
学生:请问余教授,在创作中我常常会因为听到否定的声音而怀疑自己的创作,导致迷茫,怎么才能克服呢,我该怎么做呢?
余教授:创作艺术作品需要有初心和冲动,要找寻到可以感动自己的地方并将这种感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艺术创作要有自信,不能因为否定的声音就改变自己。要让观者参与进来,再将自己的感情加进去,从而得到共鸣,激发情感。现在很多艺术作品的原始冲动都是由观赏者生发出来的。
学生:人们说了解艺术作品不如了解创作作品的本人,我很想了解余教授在年轻时期对雕塑的看法,是否遇到过困惑?
余教授:其实对于艺术的困惑一直都有。年轻的时候能看到的资料不多,只了解国内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国外的罗丹等雕塑艺术家,资讯十分的少。直到80年代初,国门一开,才看到了更多的作品。日本出版的《世界艺术全集》放在学校图书馆,图书管理员每天去翻一夜页,才了解到更多的国外艺术发展。每个人的经历都不一样,附中毕业被分配到甘孜藏族自治州,自己无事时学习英语,返校后翻译了关于意大利雕塑家的两篇文章,获得了国外进修的机会。在国外的主要学习生活就是看国外的雕塑怎么做,国外的雕塑家是什么样的人。艺术创作需要自己内心有表达的欲望、原始的冲动,饱满的生命能量也很重要。艺术其实是要消耗生命能量的事,要有表达自我的强烈欲望并且让别人听到。
学生:我个人比较苦恼于在进行艺术创作之初的选题问题,不知道如何选取切入点才是最好的?
余教授:其实女孩子的触觉比较敏感,一些细腻的表达往往出人意料。适当的狂妄对与艺术创作是有好处的,我们对待创作要真诚和自信,要有相信自己的作品就是最好的勇气。我们在选择题材时要将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与自己的兴趣及审美趣味相结合,创作所选取的点也可以选择与自己自身经历或情感更加接近的,这样我们更容易从自身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学生:由于形成个人风格需要时间,在创作作品时,比较困惑是保持自己的初心还是根据时代创作作品?
余教授:同学们不要误解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其实这两个并不矛盾。我们要将创作与自己的兴趣相结合,坚持自我的表达。比如,你是用陶来创作作品,那么就可以将陶的独特造型、材质与创作题材相结合,这就需要去找寻去了解题材,然后用最优的表现方法,表现出别人用其他材料表达不到的地方。
最后,关于创作的选题问题,罗薇丽副院长进行了补充回答。她谈到,造院同学们在选题中往往有广度但高度还不够,比如少有同学选择乡村振兴、疫情时期等反映当下生活和紧随时代步伐的创作题材。建议大家也可以截取众多优秀人物或优秀事件,作为创作的出发点,选择更高纬度作为创作导向。
此次讲座余教授的回答条理清晰、循循善诱、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引得现场掌声不断。本场讲座拓展了师生们对现代雕塑认知,使广大学子深受启发,为同学们的专业学习提供了更多维的思考与探索方向。
余志强教授在回答学生的问题
现场学生积极提问
讲学现场
会后全体师生合影
文:农兵
图:造院记者团 刘慧甜
编辑:宋玉玲
审核:罗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