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概况
造型艺术学院作为广西艺术学院特色专业院系,以“传承经典、格物创新” 为核心理念,致力于培养兼具专业实力与创新思维的艺术人才。
学院设有雕塑、绘画、公共艺术、陶瓷艺术设计四大本科专业。其中,雕塑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雕塑、绘画(壁画)专业为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以雕塑学科为龙头,各专业深度交叉融合,开设数智造型艺术、公共空间设计等前沿课程,让学生在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中,探索艺术创作的无限可能。
学院拥有美术学、设计学双硕士学位授权点,聚焦学科前沿方向,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无论是深耕艺术创作,还是探索学术研究,学院都为你提供坚实的进阶之路。
学院汇聚48位教师组成教学团队,高级职称占比超 37%,博士学历及在读博士8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1人。团队成员包含广西文联副主席、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行业领军人物,以及国家级文化艺术名家、“广西文艺最高奖” 铜鼓奖得主、广西文化青年拔尖人才、国家艺术基金获得者等。依托强大师资力量,师生作品在全国美展、专业设计大赛中屡获金奖,教学与创作实力备受业界认可。
学院拥有“数智造型艺术应用广西高校工程研究中心”“数字造型艺术融合实验教学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配备数字雕塑、陶艺创作等 9 间专业实验室及 2 间独立展厅,教室均配备多媒体设备。学生在校即可参与国内外大型城市雕塑、公共空间设计项目,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实现从课堂到行业的无缝衔接。
(二)教学科研成果
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近五年学院取得新突破。分别获教育部首批新文科教改项目1项,区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区级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7项,区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广西高等教育(本科)自治区级教学成果等次(二等)2次;与政府企业共建大学生教育教学实践基地12个。同时,学院雕塑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自治区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单位,学院获批全区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院系(A类)。
在科研领域,我们以多层次项目布局与多元化成果产出构筑学科发展高地。累计获批14 项国家级项目,其中既包含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等理论创新项目,更以10 项国家艺术基金的亮眼成绩凸显实践创作实力,教育部首批新文科项目的入选则标志着学科交叉创新的前沿突破。18 项省级项目聚焦重大历史题材与时代主题,涵盖广西近现代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主题美术创作工程等重点领域,同时囊括广西艺术基金、本科教改项目(含重点项目)及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等多元类型。此外,10 余项区级项目与40 余项校级项目形成基底支撑,构建起 “国家—省 —区 —校” 四级科研培育体系。
在成果转化层面,出版10 余部学术专著,发表100 余篇期刊论文(其中核心期刊占比达 20%),斩获10 余项外观专利,实现理论研究、创作实践与技术创新的多维突破。学术生态构建上,累计举办10 余场高水平学术讲座与10 余场大型学术展览及论坛,形成 “研究—创作—展示—传播” 的完整学术闭环,持续为学科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在艺术创作方面,我院师生积极参加国内重要的专业展览,并取得多次获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5件,获国家级展览奖项152项,省部级194项。其中:入选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共计33件。
在社会实践项目方面,我院师生团队设计制作完成广西境内外大型城市景观雕塑百余件,为美化广西、打造广西文旅名片作出突出贡献。其中主要包括:应邀设计并制作中央人民政府赠送给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礼物中华民族团结宝鼎基座浮雕;应邀设计并制作中国前总理温家宝和马来西亚总理拉吉布共同剪彩的中马钦州产业园开启仪式高12米标志性雕塑《合作之门》;也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广西厅、广西人民会堂、广西区党委常委楼、南宁国家档案馆、广西国际壮医院、南宁市园博园、华润集团(央企)、全州湘江纪念馆、广西公安厅烈士纪念广场、都安瑶族自治县都安站广场、塔山励志园、红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等设计制作景观主题雕塑,在广西区内绘制上万平米的大型壁画。
(三)专业介绍
学院设有4个本科招生专业,分别是:雕塑、绘画(壁画)、公共艺术、陶瓷艺术设计。
1、雕塑(专业代码130403):
标准学制为四年,实行学年学分制管理,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雕塑专业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广西高校优势专业,承载多个国家艺术基金与教育部新文科重点项目。专业以三维造型与创新方法研究为核心,下设造型语言、综合材料、数字雕塑三大工作室,深度融合传统雕塑技艺与前沿数字技术。致力于培养 “一专多能” 的创新复合型人才, 既精通雕塑创作全流程,掌握当代广西少数民族主题雕塑、城市雕塑设计等专业核心技能,又具备跨领域实践能力,融入数字雕塑、三维虚拟搭建手段,应用于影视动画、公共艺术、家具工业设计等多元领域。
课程包括:
(1)雕塑专业课程:《雕塑头像》《人体雕塑写生》《雕塑人体技法》《雕塑创作基础》《当代广西少数民族主题雕塑创作》《城市雕塑项目文案制作》。
(2)雕塑创新课程:《数字雕塑技法》《三维虚拟模型搭建》《民族人物研究数字雕塑创作研究》《数字浮雕设计》《综合材料雕塑创作》等。采用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师生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展并获奖,设计并制作了百余件大型城市景观雕塑。代表作品包括《中华民族团结宝鼎》《中国与东盟合作之门》、北京全国人大会堂广西厅浮雕,广西人民大会堂室内外浮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雕塑等。
就业前景:本专业毕业生除了在雕塑设计制作、雕塑教学等领域工作,还可从事影视、动画三维虚拟模型搭建、玩具原型塑造制作、交互式、沉浸式装置制作、家具工业设计、公共艺术、3D打印公司、医学建模等跨界工作。近几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均在85%左右,毕业生升学率为10%左右。
2、绘画(壁画)(专业代码130402):
标准学制为四年,实行学年学分制管理,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系统的壁画理论知识和艺术素养,熟练掌握传统壁画专业知识,同时熟悉AI技术,具备创新精神、实践技能与实际工作能力,能成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建筑装饰、传统壁画修复、公共空间数字壁画、所需的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艺术素养,能结合时代需求,不断创新实践的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壁画构图基础》《艺用人体解剖》《色彩形式语言》等专业基础课程。第一工作室侧重绘制型壁画创作,主干课程有:《传统壁画绘制技法》《壁画创作基础》《坦培拉技法》《岩彩画基础》《壁画主题性创作》《岩彩画创作》《油画语言创作》《AI辅助壁画方案设计》。第二工作室侧重材料型壁画创作,主干课程有:《浮雕材料语言》《漆画创作》《陶瓷彩绘》《镶嵌创作》《团队壁画创作》《材料创作与应用》《AI辅助壁画方案设计》。
就业前景:本专业能适应教育、空间艺术、艺术产品开发、壁画创作与壁画研究、文化出版与文化研究等单位企业的工作。往届毕业生就业形式多样,如创立个人艺术工作室、承接社会项目;就职国家文保部门;担任艺术高校专业教师;画廊签约专职画家;就职壁画相关设计公司,担任壁画数字修复项目等。近几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均在85%左右,毕业生升学率达到10%左右。
3、公共艺术(专业代码130506):
标准学制为四年,实行学年学分制管理,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公共艺术专业致力于培养在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设计领域和大众生活空间的软装艺术设计领域,具备公共艺术设计与创作、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扎实的动手设计功夫,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造型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将艺术灵感、文化内涵与市场需求相融合的专业型人才。
主要课程:公共艺术专业下设两个工作室,分别是公共空间艺术设计方向和软装艺术设计方向。公共空间设计方向的主干课程有:《公共艺术智能创新与实践》《公共艺术规划与设计》《公共艺术园林小品设计》《智能辅助设计应用》《公共设施设计》等课程。软装艺术设计方向的主干课程有:《综合材料配饰设计》《灯具设计》《艺术空间多媒体装置设计》《纤维艺术智能设计与制作》《室内主题配饰设计》等课程。
就业前景:公共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为公共艺术设计产业、规划设计院、公共环境艺术品设计、环境美化、家居及室内艺术品设计与搭配、软装设计产业、家饰及礼品设计、展陈设计师、独立产品设计师、公共艺术设计教育、手工美育艺术教育等领域。近几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均在 82%左右,毕业生升学率达到12%左右。
4、陶瓷艺术设计专业(专业代码130510):
标准学制为四年,实行学年学分制管理,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创新思维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陶瓷艺术设计专门人才。学生通过系统学习,能熟练掌握艺术学、设计学、陶瓷设计及工艺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拥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且能将创新理念融入到陶瓷艺术品、装饰品、日用品的设计与制作中,为陶瓷艺术领域输送既懂设计又能实践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涵盖《中外陶瓷史》《陶瓷造型基础》《装饰基础》《陶瓷材料工艺学》《陶瓷工艺及设备》等专业基础课程。在专业方向课程上,日用陶瓷设计方向设有《日用器皿设计》《陶瓷产品设计与制作》等课程;艺术陶瓷创作方向包含《陶瓷与综合材料应用》《现代陶艺创作等课程》;环境陶瓷艺术方向则有《陶瓷公共艺术实践》《环境陶艺》《陶瓷壁饰设计》等课程。
就业前景:就业方向广泛,具体而言,可从事陶瓷工艺制作、日用陶瓷设计、室内外装饰设计、陶瓷艺术教育以及陶瓷修复与保护等工作。随着人们对高品质、个性化陶瓷产品需求的增长,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该专业将更加注重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强化艺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结合,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行业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