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详细内容

【造院学术】广西艺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成功举办“鼎新·融汇:第二届中国—东盟国际城市雕塑与公共艺术活动周研讨会”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2-12-11 22:02 点击数: 【字体:

448a82a2874f497f88ae564905ac85a3.jpg 

研讨会线下会场

12月4日上午,由广西艺术学院、广西美术家协会、南宁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处/学科建设办公室、广西艺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南宁书画院承办的“鼎新·融汇:第二届中国—东盟国际城市雕塑与公共艺术活动周学术研讨会”在广西南宁书画院举行。本次研讨会是活动周重要内容之一,会议围绕“交流和互鉴——公共艺术的国际视野”、“跨界与创新——公共艺术的在地实践”两个主题展开讨论。研讨会由我院魏杨博文副院长主持,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四川美院、湖北美院、上海美院特聘教授、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振华教授担任学术主持。国内外艺术院校、艺术机构等40位与会专家分别进行主题发言、评论发言、自由发言,几千余人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观看。

广西艺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院长、广西美术家协会主席石向东教授致辞,对参加本次论坛活动的专家学者、老师及同学们表示欢迎和感谢。石院长介绍了本届中国—东盟国际城市雕塑与公共艺术活动周的基本情况和活动意义,在城市雕塑与公共艺术的研究方向、创作理念、教学实践等方面为国内外的艺术家们提供了重要交流平台,并希望通过此次论坛,促进艺术家之间的相互交流与互鉴,以至有所思、有所感、有收获!以国际的视野、发展的眼光、艺术的跨界进行思考与创新。

孙振华教授受邀作为本次研讨会的学术主持,首先向参加会议线上线下的嘉宾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广西艺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的邀请表示衷心的感谢。他向大家介绍了本次研讨会上半场和下半场的主题和探讨的内容,并希望参与者在此次研讨会能够收获知识、收获启发、收获成长。

专家主题发言概况

(专家排序按发言顺序排列)

bfdec9bc0e934f2fa2493b304afbe0a1.jpg 

05e81640bbc74d3782305dcb4ab9d2b5.jpg 

主题发言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城市设计与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王中谈到自己创立 AUD(Art-Oriented Urban Design)艺术引导城市设计,倡导“软城市”理念。从城市美化、装点到艺术塑造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到艺术的公共空间;宏大叙事到激发城市活力;营造城市到塑造城市共四个方面强调过去艺术是配角角色,是为城市和空间服务,今天我们应站在公共艺术的角度来思考城市和空间,并对主体和视觉进行视点转换。

泰国艺术大学装饰艺术学院院长塔纳通·贾拉坤主要谈及自己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与不同工作流程和技巧。艺术创新并非一成不变,重要的是通过画面所传达的内容。他认为随着年龄增长,平静最为重要,所以将“平静”渗透于作品中,仔细观察其作品就会从中感受到平静、静谧、恬静这一主题,皆蕴含其中。

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委员会委员、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郅敏,主要探讨语言如何从传统与具象中间走出来,并进行转换,包括从借助书法等元素来获得一种自由之感,利用传统的概念进行创作,从其作品《朱雀》到《鸿蒙》,郅敏教授强调语言的转换、思路及观念的转换。

日本冲绳县立艺术大学名誉教授上條文穗详细介绍了冲绳县立艺术大学整个雕塑专业,以及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等各阶段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情况。雕塑专业授课目的是培养主体性、独立性创作的艺术家。同时,在校内外实践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性协作精神。雕塑专业的教育课程从导入到专业教育,不仅是单纯的造型技术训练,在将来也是为其自主确立主题,探究独创性。

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教授、亚洲“一带一路”文化教育促进会产学研联盟艺术委员会主席张燕根介绍了广西艺术学院历届举办广西公共艺术节、个人的国内外创作实践。对于公共艺术的理论思考方面,他提出:物质与精神之间、有形与无形之间、纯艺术与设计艺术之间,三方面对公共艺术的思考。认为公共艺术既是这个时代共同的精神基础,又反映现代人的所思所想,引领着人们对美的认知,给人启示和关照。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雕塑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董书兵分享了他从2016年至今执行的“荒野艺术计划”系列创作作品。着重强调其运用材料和科技手段相结合,来创作大型的公共艺术或大地艺术,他主张艺术家利用科技的同时还应身体力行,多深入现场,坚持自我劳作。

韩国檀国大学教授金赫洙对陶瓷材料的运用和整个工艺流程做了详细的介绍和分享。他谈到与景德镇陶瓷大学的交流合作,校际之间互换作品的方式是未来的一个方向。他对包括环境陶艺在内的陶瓷造型物的世界,陶瓷艺术的大型化、公共美术的发展充满期待,并祈愿环境陶艺将会以公共艺术的形式蓬勃发展。

马来西亚国家设计中心董事、马来西亚玛拉工艺大学绘画与设计学院教授鲁斯玛迪亚.安瓦尔介绍了马来西亚的公共艺术发展情况,分享马来西亚石油公司加油站的壁画,他表示此壁画是一个文化的加油站,具有深层的意义。并强调艺术要与科技结合、社会参与、多种平台的支持、作品的推荐等,才能扩大社会的影响力。

西安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雕塑研究所所长、教授王志刚提出了公共艺术实践的三个维度,并对中国公共艺术发展的三个阶段进行具体阐述。他认为公共艺术是社会之本,其前提是公共性,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民主开放精神。公共艺术是在整个社会具有公共意识的情况下发生,公共艺术的实施需经过一系列公共意见的参与才能成为公共艺术项目。

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美术学院的教授、《雕塑》杂志主编朱尚熹分享了他的作品《进程与并存博物馆》的创作过程,以及参与许正龙老师策划的成都雕塑创作营,谈其方法论与创作过程。一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改变材料原有的属性,同时指出学术在身边,学术在手上;另一方面,总结特定环境和特定材料与主题间的关系,偶发性与主题间的关系,强调地域性以及策展的创新性。

广西艺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壁画系副主任李岩老师,分享了广西艺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近年来壁画在公共艺术空间中的运用与实践探索,如壁画专业参与乡村振兴、进入社会、定点帮扶村做墙绘、做学术的活动等。壁画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形式仍在不断尝试,他希望在教学和社会实践中找到恰当的方式,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4ff4d97fad90447f94d6806ebdce4c2f.jpg 

f602231c3abb453fab358df01b84b5cc.jpg 

研讨会上半场专家分别作点评发言和自由发言

db51a24df19e4b88bffebf9091df7011.jpg 

f868174e61d84d489589adeb655f6aac.jpg 

研讨会下半场专家分别作点评发言和自由发言

主题发言结束后,评议嘉宾和自由点评专家展开了积极的互动与交流,分别从自己的创作实践、个人作品、教学研究等方面依次分享了独特的学术观点,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3dd7e52f39af4cf887a069e725095eb6.jpg 

孙振华教授主持会议并作总结发言

最后,孙振华教授表示此次研讨会对我们了解中国—东盟地区的城市雕塑、公共艺术国际交流方面有了全面清晰的认识,并从以下六个方面对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主题发言做出总结:

一、国际公共艺术发展趋势。共以下提出六个趋势:1.总趋势,从城市美化装点到艺术塑造城市,从公共空间的艺术到艺术的公共空间,从宏大叙事到激发城市活力,在此趋势下还有更为具体的国际公共艺术动态。2.公共艺术更多强调同城市设施的结合。3.公共艺术进入到城市的整体规划,与城市未来的发展相结合。4.我们应以开放的态度来看待公共艺术,它是不断在扩展和定义的一个现象。5.公共艺术的雕塑和公共艺术生态化趋势,目前在国际上成为了一种潮流。6.互动参与介入,成为一种全球性公共艺术的潮流。

二、雕塑与公共艺术的国际交流。共涉及五个方面:1.西安的马辉院长探讨中国—东盟在雕塑和公共艺术交流方面的意义。2.日本冲绳县立大学上條文穗教授,介绍其雕塑专业本科、硕士到博士的各阶段课程,让我们思考东方体系和教育上存在的问题。3.韩国金赫洙教授谈到与景德镇陶瓷大学的交流合作,校际之间互换作品的交流应该是未来的一个方向。4.马来西亚艺术家谈及公共艺术发展的概况,给我们打开了一扇国际的窗口。5.殷小烽教授提出把中国公共艺术引向深入,向东盟等国家学习交流,更好的建立中国公共艺术机制。

三、公共艺术的理论思考。总结以下十三点:1.张燕根教授提出的“三个之间”是对公共艺术的思考和定位。2.隋建国教授提出的“三个版本”和王志刚教授提出的“三个维度”,是从时间的维度来看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3.公共艺术就是管理。4.雕塑家与公共艺术家之间是有专业属性的不同。5.公共艺术应唤起更广的领域和更多的跨界。6.王志刚教授提出公共艺术实践的“三个维度”,将中国公共艺术分成三个阶段进行阐述。7.要大胆地讲公共艺术中国贡献,公共艺术的主战场是雕塑,主力军为当代雕塑家。8.未来的公共艺术可能是在线上的发展态势,同时应重视网络的公共空间问题。9.五、六十年代的纪念碑雕塑应纳入此系统中,作为一个完整的链条。10.公共雕塑含有三方面,即室外的环境,公共雕塑应跟城市、人发生关系,雕塑的综合性。11.应强调艺术家的主动性,适应与融入城市及大众,且具个人风格与特色。12.从教学层面讲,综合与跨学科与本专业应区别开来,不能视为一体。13.教育部对公共艺术学科的建议是通过公共艺术教育对人的培养。

四、公共艺术的地方经验。共有六个方面:1.提出广西公共艺术节的概念,倡导从校园到社区到院校间的交流。2.介绍青岛、烟台等山东地区的公共艺术发展及相关组织情况,提出紧跟教学,倡导学会与学校间进行合作。3.海南地区回顾了城市雕塑公共艺术的发展,通过考察进行交流互鉴。4.通过地域性的实践,结合生态的公共艺术展览,开展基层公共艺术活动,对民众起到作用。5.广西艺术学院分享了壁画专业从乡村到社会到校园的经验。6.广州雕塑院介绍了南北雕塑展的活动,呈现出良好的交流与互动态势。

五、公共艺术的个人创作经验。分享了四个案例:1.郅敏的案例强调了材料和技术的运用以及如何在公共艺术创作中进行语言转换。2.董书兵的案例比较关注材料和科技手段的结合来创作出大型的公共艺术。3.韩国艺术家介绍和分享了将陶瓷材料运用到整个工艺流程中。4.朱尚熹教授通过作品讲述其方法论与创作过程,并分享其观点。

六、公共艺术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建议。有以下十点:1.公共艺术教学还未从雕塑专业中走出来,仍侧重于造型和审美等相关问题,忽视了公共性的概念,教学中的知识结构、语言、边界不清晰。2.今后应多关注公共艺术的教学,组织相关论坛,探讨学术问题。3.公共艺术的文脉如何建立,公共艺术如何走向社会,个人创作如何走出自我融入到公共空间。4.公共艺术的生态问题,包括自然、社会、人文都为公共艺术面临的问题。5.公共艺术教育的问题,人才的问题。6.如何使政府与大众需求之间关系协调。7.如何使此类论坛持续的关注公共艺术的问题。8.乡村振兴中保持乡村特色与复制城市等系列问题。9.如何划清雕塑及公共艺术等各自学科边界,厘清各自身份,究竟是走向综合跨界,还是明确学科特点。10.艺术家与政府之间如何使公共艺术的需求落地且有序进行管理的问题。  

通过此次研讨会,广西艺术学院加强了与各个院校的学术交流,对中国—东盟国家的城市雕塑与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前瞻性的思考与方向,起到了新提升,新跨越的作用,同时也推动了广西艺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的创新与发展。

 

 

图文整理:甘雨霞

校审:雷萍

图:农清宇  黎沅鹏

审核:罗薇丽

编辑:宋玉玲

分享到:
【打印正文】